对你获取的信息,保持善意的怀疑和独立思考是明智的。
引用自《情绪癌症》(Emotional Cancer),作者:汤姆·肯永
翻译 / 解读:暮雨
本集内容
困在肾脏的恐惧能量
被愤怒攻击的胃
不同器官,容纳不同情绪
心理神经免疫学:情绪如何影响健康?
危险的冥想:回避情绪
为他人服务,以回避自我感受
强大的疗愈师,却无法治愈自己
积压三十年的悲伤,得以释放
未被关注的需求,导向自我毁灭
情绪癌症,如何演变成身体癌症
癌症心理学
疾病警告:梦中的黑影
癌症的康复:转向内在需求
增强情绪免疫力
几年前,我在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接受培训时,首次想到了这个概念——情绪癌症。
困在肾脏的恐惧能量
我在教授如何利用声音来缓解情绪,以促进心理疗愈。
在课堂上,我邀请一位女士(她叫Rose)参与演示这项疗愈技术。我请她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某个感到不舒服的部位,因为情绪似乎往往驻留在身体的特定区域。
Rose说她的肾脏感到酸痛。她因肾衰竭正接受透析治疗,并正在等待肾移植。你可以想象,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可怕的经历。
我指导她将意识转移到肾脏,并在呼气时发出声音。我告诉她,想象这些声音实际上是从她的肾脏发出的,随着深呼吸更加放松地聆听自己的声音。
听起来可能有些奇怪,但实际上做起来相当容易,不一会儿她就发出轻柔的呻吟声。接着声音发生了变化,变成一个陷入困境的孩子绝望的哭声。当我们看着一个四十多岁的成年女性像一个受惊的小女孩般哭泣时,房间里所有人都被震撼了。
最终,她的哭声变得低沉,又转为轻柔的呻吟。Rose把手伸到身后,摸了摸腰部的肾脏区域,随后睁开眼,难以置信地看着我,“疼痛消失了。” 她说:“疼痛消失了!”
我请她描述,她在这个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她说自己仿佛回到了两岁。她坐在一个高脚椅上,这个椅子让她想起了童年。当她的声音释放出肾脏中被困住的能量时,她的思绪被弹回到童年的一段记忆中。
在她年幼时,她的母亲和一个男友同居。母亲去上班时,由母亲的男友照顾她。但显然男人对她感到不满。他并没有像平常那样喂她,而是将食物扔给她。这让她感到害怕,而正是这种恐惧在这次课堂中再次被体验到。
被愤怒攻击的胃
在课堂讨论中,有人提到她的哥哥死于胃癌。小时候,父亲常常虐待她的哥哥。每当父亲喝醉或发怒时,他都会踢打儿子的肚子,说他是个废物。
Rose的经历给大家带来“恍然大悟”的感觉,失去了兄弟的女士泪流满面。她看到,父亲的愤怒一次又一次地袭击着哥哥的腹部。对于她来说,这解释了她哥哥患癌症和英年早逝的原因。
不同器官,容纳不同情绪
西方心理学家Wilhelm Reich提出——人体组织携带情绪的概念。但这个想法,事实上可以追溯到古老的针灸艺术。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编撰了一套精微能量医学体系,其中一个主要概念涉及情绪。
根据针灸理论,不同的器官往往容纳不同类型的情绪。例如,肺部被认为是容纳悲伤和忧愁的部位,而肾脏则倾向于容纳恐惧。
这位女士童年时期的恐惧经历,是否削弱了她的肾气,致使她日后比其他人更容易患肾衰竭?这只是猜测,但不管是否直接相关,有趣的是,重新体验疼痛并表达恐惧,确实减轻了她肾脏的疼痛和不适感。我开始以新的视角看待情绪性的疼痛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心理神经免疫学:情绪如何影响健康?
90年代初,当时的对抗疗法并没有承认情绪与健康之间存在直接关系。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仍未承认。坦率地说,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金钱有关。对抗疗法医学越来越像一个以药物为基础的企业。大型药品公司对不带来利润的研究项目不感兴趣。
「暮雨·注」对抗疗法(Allopathic Therapy),是指利用与疾病症状相反或对立的方式来治疗疾病。比如,感染发烧 → 使用退烧药(对抗发热);抑郁症 → 使用抗抑郁药(对抗情绪低落)。这是现代西医的主流治疗思路,常与“顺势疗法(Homeopathy)”相对。
尽管药品公司对医学的垄断地位日益巩固,一门新的研究领域却正在兴起。这被称为心理神经免疫学,即研究心理如何影响身体健康。
在90年代初,这个新兴医学领域刚被受到重视时,被称为心理免疫学。随着神经学和心理学的融合,两门科学开始共同探索这个以往未曾涉足的人类生物领域,一些有趣的模式正在浮出水面。
其中一个最为明显的体现在癌症领域。众所周知,癌症在工业化国家已经呈现流行病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食物、空气和水的毒性污染不断加剧所致。然而,不要指望华盛顿的大人物们,或者说你所在州的首府会对此有所作为。在政治舞台上,金钱似乎是唯一的话语权,眼下净化空气和水并没有太多利润可言。
我觉得很有趣的是,当前的美国石油公司,不好意思,我是说当前的美国政府,几乎在一夜之间抹去了几十年来辛苦争取的环境保护成果。我并不是想发表政治言论。然而,公共卫生与社会、政治问题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一名审视我们社会的心理治疗师,让我回到手头的话题。虽然外部环境的质量对我们的健康状况影响很大,但我想谈论的是另一种环境,你看不见它,但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你的情绪环境。
我将其称为——情绪癌症,就像一般的癌症一样,它可能是致命的。若任其自生自灭,它就会摧毁一个生命。至少,它可以在心理上使一个人残疾,导致其无法做出适当的人生选择。在更具侵略性的状况中,情绪,实际上能干扰及破坏——细胞的正常功能(比如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代谢过程、细胞通讯等),最终呈现为身体疾病。
危险的冥想:回避情绪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发现这种类型的情感癌症经常出现在灵性社区,无论其哲学/宗教信仰如何。这其中有其原因,我希望稍后详细讨论。但首先,我先介绍一下背景。
我有一个住在新墨西哥州圣达菲的朋友,几年前参加了当地一家保健食品店关于草药和顺势疗法治疗抑郁症的讲座。当时他自己也备受抑郁之苦,但惊讶地看到座无虚席,听众众多。根据他的估计,大约90%的在场者都是遵循某种精神传统的冥想者,其中超过一半是佛教徒!
现在我不知道你怎么看,但在我看来,这里面肯定有些不对劲。既然我即将抨击一些神圣的事物,让我非常准确地陈述我的看法。
首先,我是一位冥想者。事实上,我已经练习各种形式的冥想超过四十年了。同时,我也是一名佛教徒。嗯,实际上我是一名新异教的藏传佛教徒,兼职道教徒,但我不打算在这里展开讨论。简而言之,我相信佛教的基本洞见准确描述了我们称之为意识的奥秘。
因此,我感到的不适并非来自佛教或一般冥想,而是它们的实践方式。当它们被用于洞悉我们心灵的真实本质时,其价值不可估量。但当它们被用来回避情感真相时,就会自我毁灭。
不论你拜了多少次,烧了多少香,或者坐在那里冥想多久——这种类型的冥想并不能带来觉悟。我认为,演讲厅里挤满了冥想练习者,是因为他们将冥想当作一种药品。
他们发现,可以利用冥想状态来避免情绪痛苦。现在,大多数陷入这种陷阱的冥想者,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必然是在避免情感上的痛苦。他们只知道,如果不花时间冥想,会感觉很糟糕。享受冥想带来的心灵境界是一回事,依赖它来感觉良好又是另一回事。
这种类似冥想的练习会对大脑产生镇静作用,从而(暂时)减轻或淡化一个人的情感痛苦。它通过改变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来实现这一点。换句话说,你会陷入迷幻状态。
大脑是主宰药剂师,甚至使最先进的制药公司望尘莫及。大脑能够产生多种精神活性物质,一旦你学会了如何做到这一点,让自己陷入迷幻状态其实很容易。许多冥想者实际上只是陷入迷幻状态。
要知道,我并不反对迷幻体验,尤其是当它是由自身神经系统产生时。但这并不是深入探究心灵奥秘,只是漂浮在自我创造的轮回快感之上。
对于那些不熟悉“轮回”一词的人来说,它指的是梵语词汇“samsara”,意为虚幻的世界。在佛教中,非真实的事物被称为“轮回”。因此,我的说法是,冥想中被石头砸中的经历是一种轮回或虚幻的幸福。这不是真实的;这是自我创造的。
现在问题就棘手了。意识的本质是极乐(梵语为ananda)。但这种极乐,与某些冥想者体验到的鸦片般的快感不同。菩提心(佛心)的极乐具有广阔和清晰的意识品质。没有任何回避。自我的所有方面都能被看见,包括情感方面。
在我创造的术语“回避型冥想”中,人们利用大脑化学物质的“精神鸦片”来逃避自己的情感痛苦。这种冥想不会产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它只会帮助你逃避对自我的真实体验。
我们避免痛苦是很自然的。所有生物体都有这种内在的倾向。但是,当我们回避对自己情绪上的痛苦或不适时,我们自我意识的光芒就会黯淡。对于任何走在灵性道路上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忌讳。
为他人服务,以回避自我感受
回避型冥想,只是避免自我情绪认知的一种方式,尽管它是一种很聪明的方法。在“灵性人士”中,另一种流行的避免情感认知的方式是——为他人服务。
我并不是说服务他人是错误或不好的。事实上,我认为这对灵性之路至关重要。这是神圣之爱(agape)的一种形式,以人类之爱(filios)的方式表达。
根据许多神秘传统,万物的源头(如果你愿意,可称之为上帝)只能通过我们人类同胞的行动,向我们表达Ta的爱。因此,我们对源头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我们,源头无法在这个世界上表达其无限的爱。
然而,对很多在灵性道路上的人来说,为他人服务实际上是一种逃避自身痛苦和需求的方式。这种策略通常是在无意识的驱使下进行的,很少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身隐藏的动机。专注于他人的需求,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以此避免意识到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
强大的疗愈师,却无法治愈自己
一位疗愈师,几位关心她的朋友向我推荐了她。她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治疗师,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慕名前来。尽管她治愈了许多人,但她自己却病倒了。她经历了许多难以解释的疲惫期,但医生检查并未发现任何身体异常。
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她的举止。她显然是一位性格坚强、智慧敏锐的强大女性。现在,她却因为无法治愈自己而感到沮丧。
她一直拒绝朋友的劝说来见我,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她决定试一试。当时,她正在遭受疲惫和身体虚弱的困扰。一天深夜,有人来到她家门口。他们从遥远的地方赶来要见她,而他们的同伴刚被诊断为绝症,正遭受疾病的折磨。尽管莉莉(化名)自己也疲惫不堪,但她还是坚持整夜照料这位求助者,直至第二天。
事情发生了转机,这个人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三位感激的访客满怀对这位杰出治疗师的感激之情离开了。莉莉也感到满意,因为她满足了灵魂的愿望,尽管她在精力上过度消耗了自己。
然后,她撞到了一堵“墙”。每一位在治疗中过度付出的治疗师,都知道“墙”是什么。那是一种影响神经系统的能量阻塞。她全身酸痛,感到虚弱,还发烧。她在两个世界之间徘徊了几天,身体虚弱得无法起床,连起床吃饭都做不到。
在这段内心之旅中,她与自己发生了一次邂逅。她知道,如果不改变工作方式,她对人类的服务最终会害死自己。
积压三十年的悲伤,得以释放
问题的核心是,莉莉不知道如何说不。
她认为任何出现在家门口的人都是“神派来的”,她应该与他们合作。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她都无所谓。这些陌生人的需求,甚至会优先于她自己孩子的需求。莉莉的孩子们对此表示不满,但她只是把这归咎于这是青春期的抱怨。
我问她童年是什么样的。
“这跟我的病有什么关系?”她问道。她不信任心理治疗师,觉得他们过分关注过去。
“尽管听起来很奇怪,但我发现童年时期的问题,往往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显露出来。”
“我已经对过去的经历厌倦透顶了,”她说。
“好吧,就请你替我描述一下吧,”我反驳道。“我保证我们不会花太多时间,只需要快速勾勒一下你的原生家庭。”
莉莉接着告诉我,她九岁时母亲去世了。她是七个孩子中最大的,很快就代替母亲,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角色。每当他们生病时,她会整夜照顾他们。就在那时,莉莉发现了自己的治愈能力。她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但她能通过把手放在病人身上,让他们感觉好一些。
“那么莉莉,你对你妈妈去世感到内疚吗?”
“你什么意思?”她以挑衅的语气问道。
“嗯,我觉得如果在你母亲去世后才发现自己的治愈能力,可能会有些遗憾,觉得如果早点发现,也许能治愈你妈妈。”
“但她去世时我才九岁!”莉莉的声音中带着无法掩饰的痛苦。
“我知道,我知道。而你无能为力。”我停顿片刻,让我的最后一句话慢慢沉淀。
莉莉开始抽泣,三十多年来积压的悲痛和忧伤,开始从她身上得到缓缓释放。
未被关注的需求,导向自我毁灭
过了几分钟,我们开始更深入地交谈。答案渐渐清楚起来,莉莉内心深处有一股力量在驱使她,那是她未曾察觉、未被正视的悲伤与失落,与她的母亲有关。因为她没有承认、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件事上的情感痛苦,她将这种痛苦投射到前来向她寻求疗愈的人身上。
她习惯照顾他人,毕竟早年就开始了这份工作,并且很擅长她所做之事。毫无疑问,莉莉已经帮助了数百人。
然而,她却忽略了自己。由于过分专注于他人的需求,使她与自身的需求失去了联系——哪怕只是简单的休息一下。
更糟糕的是,莉莉的灵性成长使情况变得更加恶化。是的,尽管听起来有些奇怪,灵性成长并不一定会带来心理或身体的健康。
她怀有对其他生命深刻的慈悲心,内心深处渴望帮助他们。然而,她从未将自己纳入考虑范围。在她看来,若有人遭受痛苦,他们的需求远远超过她自己的需求,甚至超过她自己孩子的需求。然而作为人类,我们有自己必须满足的真实需求。若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将付出生理和心理双重困扰的代价。莉莉没有关注自己的需求,而正在为此付出代价。她成为情感癌症的受害者。
癌症,发生在细胞开始繁殖失控时。若不加以控制,它们最终会杀死健康细胞,甚至最终导致宿主死亡。
情绪癌症的运作方式非常相似。一种未被察觉的情绪模式开始扩散。在这种情况下,莉莉的模式是通过照顾别人来避免感受——母亲去世带来的痛苦。问题并非因为她是一位治疗师,而是她无法分辨何时不适合过度关注他人。
但在情绪癌症的影响下,她觉得自己没有权力、也没有被允许在别人有需要时,去照顾自己的需求。这样做会显得她很“自私”。不仅如此,如果她在别人痛苦时选择抽出时间照顾自己,那么她就会被迫直面自己关于母亲去世的未解决的情感(比如悲伤、愤怒、内疚)。
所以,整个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了,因为莉莉相信——透过牺牲来服务他人是真正的灵性。这是一种古老的“灵性思想模式”,在人类的精神传统里存在已久。比如:圣人、殉道者、基督教里的牺牲精神——都把“牺牲自己”视为高尚。
显然,莉莉已经把这种观念当作自己灵性修行的一部分。我个人认为在某些时刻,自我牺牲确实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但是如果长期的、无意识地自我牺牲,那就是愚蠢。
莉莉在努力将她新获得的洞见(对自己痛苦情绪的认识)整合进她作为一名治疗师的困境中时,她必须学会一种更成熟的理解:如何平衡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
如果她无法将自己的需求,融入对自我和世界的看法中,那么她的情绪癌症最终会夺走她的生命。要明确一点——情绪模式并不会直接致命,但它们会导致自我毁灭性的行为。比如:不休息、过度劳累、忽视健康、情绪压抑。如果莉莉不开始腾出时间休息,她会因过劳而精疲力竭,甚至更糟的是,染上某种疾病。
情绪癌症,如何演变成身体癌症
在某些情况下,情绪癌症实际上就是会演变成身体癌症。直到最近,人们才开始理解:将情绪转化为疾病的机制。但通过Candace Pert博士的研究和神经肽(neuropeptides)的概念,这个谜团正在被揭开。
根据目前的神经肽理论,这些高活跃的生化物质(神经肽)会与细胞表面的受体位点相互作用。神经肽是神经元分泌的“化学信使”,在大脑和身体各处传递信息。博士认为,被压抑的情绪会通过神经肽储存在体内,而记忆则储存在神经肽受体中。换句话说,身体的细胞层面也在“记忆”情绪。而且这种身体记忆可能被储存很多年。
所以有时,一个人多年前经历的、似乎早已遗忘的心理创伤,可能通过身体症状(疼痛、僵硬、突然的情绪反应)被唤醒。
几年前,我记得在一次专业培训中演示了一种催眠技术。当我建议那位年轻女性回溯到之前的时光时,她开始哭泣。待她平静下来后,我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她说她回忆起大约七八岁时。当时她正在打垒球,被球棒击中脸部。她在被击中后也并未哭泣。她的父亲是球队的教练,在回家的路上,父亲告诉她,他为她没有哭而感到骄傲。
在短暂的催眠状态中,她重新经历了被击中时的身体疼痛,仿佛又一次被击中。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疼痛并非记忆,而是亲身经历!不仅如此,她突然意识到父亲希望自己是儿子,而非女儿。她一生都在努力达到父亲的期望。
在我的治疗实践中,我曾见过数百人重新经历过往的痛苦。基于我二十多年的观察,我认为Pert博士的理论或许在某种形式上,完全正确。虽然大多数人对生物化学或疾病背后的机制不太感兴趣,但他们对保持健康却很在意。
我将这篇文章称为《情绪癌症》,因为我相信有毒情绪实际上会演变成疾病。现在让我再次明确一点——我并不认为,所有疾病都是由负面、未被接纳的情绪引起的。有些疾病无疑属于纯粹的生理原因(比如感染、基因缺陷、创伤等)。但有些疾病可以追溯到长期的情绪模式,尤其是那些被压抑、不被承认的情绪。而这一点在癌症等身体疾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癌症心理学
随着对癌症患者的心理研究越来越多,一些令人着迷的趋势开始出现。
首先,许多心理学家观察到,乳腺癌的女性患者往往在心理上具有自我牺牲的倾向。她们常常觉得自己没有权利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她们总是先照顾别人的需求,很久之后才会想到自己。可以说,她们的需求被搁置了。
据我观察,许多癌症患者往往自我压抑、谦卑退让,并且无论情况如何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
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区分“自我”和“非自我”,它通过一系列机制做到这一点,比如细胞表面的受体。
当外来物质(如病毒、细菌)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派出一群专门的细胞小分队,如杀伤T细胞、巨噬细胞等,前往入侵部位。这些微型战士会直接包围并摧毁入侵者。
我现在相信,我们的情感自我具有类似于免疫系统的机制。情感免疫的功能也包括区分自我和非自我。如果有人对我们散发有毒的思想或精神虐待,我们的情感免疫系统会将我们与他们分开。这意味着,我们拥有健康的心理自主性。我们意识到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义务接受或容忍/内化他人的精神虐待。
然而,这只有在情感免疫系统健康的情况下才成立。如果它受损了,我们就会陷入无意识地接受他人的虐待或操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缺乏心理上的自主感,认为自己别无选择,只能承受。
虐待的形式很多:身体虐待是显而易见的,但心理或情感上的虐待则往往很难察觉。然而无论是哪种有毒虐待,它们对情绪免疫都具有破坏性:都会摧毁情绪免疫力。
疾病警告:梦中的黑影
琼(化名)曾遭受她父亲的性虐待,讽刺的是,这位父亲竟是一名牧师。他在一个大型教会中担任要职,看起来过着两面派的生活。虽然在琼约十二岁时身体上的虐待停止了,但情感上的虐待却持续存在。这位专横的父亲控制着琼的一举一动,并贬低她的所有成就。
根据她对自己的评价,琼是一位完美的牧师之女。她总是面带微笑,总是知道如何说话让别人感觉更好。当父母不在家时,她经常会为教区的信徒提供心理辅导。
在高中和大学时期,琼很受欢迎,有许多朋友。但她感到与自己的感受脱节,虽然懂得在社交场合该如何表现,但独处时却茫然无措。她被“剥夺了自我感”,也就是她的身份感依赖外界认可,而非内在自我。这表现在即使加入最好的女生联谊会,也无法改变这一现状。
大学期间,琼曾两次意外怀孕。她第一次未婚怀孕选择了堕胎,父母非常震惊。第二次怀孕,她决定留下这个孩子。回想起当时的决定,琼告诉我,她不是出于自愿选择,而是为了避免再次承受父母的评判。
在外人看来,琼过着幸福的生活。她结了婚,又生了一个孩子,生活安稳。至少在表面上看起很幸福。然而,当琼四十岁时,她开始做一系列梦。这些梦几乎持续了将近三年,梦境的程度不同,地点各异,但主题却始终相同。
一个黑色的女人在梦中追逐她。那个漆黑的女性如同焦油或最黑暗的夜晚,令她恐惧。黑色女人经常露出牙齿,发出嘶嘶声。她总是说着同样的话——“改变,否则我就杀了你!”
大约三年后,这个梦境停止了。据琼自己估计,她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大约两年后,琼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
琼的故事告诉我们:她的外在生活很成功,但内心缺乏自我感受和独立性。她的重大选择受父母和社会舆论支配,而不是基于真实自我。她的梦境是内心阴影的象征,反复提醒她需要“改变”。但她没有回应内心的召唤,最终压抑转化为身体疾病。
黑色女人来自琼内在的“阴影自我”,是她感到被压抑的愤怒和痛苦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那个黑影露出了牙齿,像蛇一样嘶嘶作响。梦里的追逐是琼内在的冲突,潜意识的信使在发出求救信号,逼迫她面对自己。如果她不觉醒,继续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活在他人评价中,那么长期的情感压抑必定会带来毁灭性的结果(如癌症)。
尽管医学上做出了顽强的努力,琼最终还是死于疾病。
我提及这个案例,是因为它是“情绪癌症”及其代价的一个令人痛心的例子。
琼的自我感受曾被父亲侵犯,她的情感免疫力因此受损。在情感深处,她觉得自己没有权利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随着这种“情绪癌症”的扩散,她愈发觉得无力。她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像一张蜘蛛网,束缚而沉重。
由于琼具有相当强的心灵感应能力,她说自己常常能感受到周围人的欲望。她避开人群,因为那些冲突的欲望对她来说实在太过沉重。
琼也意识到一个讽刺的事实:她得的是乳腺癌。她告诉我,这些年来她都觉得自己无意间成了“全世界的母亲”。
然而,她没能找到如何**重新获得"自我感受"**及随之而来的生活方式。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最终,她潜意识中的黑色暗影来带走了她。
癌症的康复:转向内在需求
癌症等重症疾病的幸存者常常经历一个转变——从关注他人需求转向关注自身需求。这种心理取向的巨大转变,显然会释放出强大的治愈能量。或许这种转变会刺激身体释放出具有疗愈作用的神经肽。但不论生理机制是什么,专注于自我的真实需求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我有一位朋友,很多年前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她被诊断出晚期癌症,并被告知要安排好身后事。她回到家,对震惊的家人宣布:她要离开他们。她说,既然生命即将结束,那她要去做一件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去日本旅行。于是她启程前往东京,在日本和亚洲其他地方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而她的癌症竟然进入了缓解期!症状明显减轻,肿瘤也缩小了。
增强情绪免疫力
大家都很清楚,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可以增强身体免疫系统。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同样也可以增强我们的情绪免疫系统。
建立情绪免疫力的第一步,是认清自己是否正处在“情绪免疫系统虚弱”的状态。一个健康的情绪免疫系统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能够识别自己真正的需求(而非表层的欲望),并在内心赋予自己“满足这些需求”的许可。它还包括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于他人的自主的个体。
不过,这有时候会给走在灵性道路上的人带来困扰。因为从内在层面来看,我们会意识到“我们都是一体的”。我们会看到,只有一个生命、一个意识,通过无数形式在流动。当心灵空间被激活时,人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与他人的相互联系。而从更高的意识角度来看,根本不存在与他人分离的自我。
然而,尽管这是事实,但我们的身体确实与其他身体是分离的。身体的智慧要求我们尊重这些差异。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会生病。我们的免疫系统遵循的,正是这条不可改变的自然法则。
我们的情绪免疫系统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如果我们没有觉察以及避免,心理上的有毒因素,我们就会生病——无论是身体还是情绪。
我希望现在你已经明白,情绪癌症的形成,是因为自我感被侵犯。这通常源于某种形式的虐待。虽然身体虐待、性虐待和情感虐待比较被人熟知,但还有一种常常被忽视的虐待形式,我称之为 精神虐待。
简单来说,精神虐待会使人忘记自我。个人的真实需求被一个看似远高于自我的理想所取代。这种精神掠夺会以各种形式出现,没有任何灵性传承可以完全免疫。如果你发现自己参与的团体或教义,否定你感受的合理性,或者你的需求被忽视/得不到尊重,那么我建议你赶紧脱身!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holy”(神圣)这个词的词源意为“使完整”。换句话说,能增进我们完整性的事物就是神圣的,而那些减损我们完整性的事物就是亵渎神圣。所以,通过增进情感觉知来重建自我,是一项神圣的工作。
最后,保护我们的情绪免疫力的方法是——关注自己的需求。首先,我们必须允许自己承认这些需求的存在。其次,我们必须找到方法,把这些需求整合进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中。这绝非易事,尤其是在一个拼命回避自我觉察的社会里。
一个人可能会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以至于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尤其是在“灵性社群”中。我发现,那些对自身需求和感受感到不舒服的人,往往也会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感到不舒服。
当你的感受与周围的人相冲突时,你会怎么做?当你的需求与他人的不同,你又该如何处理?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你如何回答(如何应对这些冲突)将对你的情绪免疫力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选择从事“重建自我神圣”工作的人来说,没有其他捷径。一个人必须找到诚实面对自己,并在一个阻碍自我觉察和阻碍诚实表达的世界中,合理地照顾自己的需求。
这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但却是人生中最有价值、最值得投入的“游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