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叛逆期的真相:“我为你好”背后的能量纠缠

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你的人生剧本?

2025年7月3日

对你获取的信息,保持善意的怀疑和独立思考是明智的。


引言:

你是否常常感觉,父母的存在方式,他们对生活的基本观点、他们对待自己的方式、以及对你寄托的期望,仿佛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将你困在其中?在孩童时期,我们透过原生家庭,接触到由父母编织的能量网。这些能量中往往夹杂着限制和恐惧。而它们在父母身上如何体现,将会深远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果你想要理解并修复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挣脱那些从小困住你的心理模式,停止反复上演被灌输的情感剧本——那么本集将帮助你深入理解:

如何辨识并走出原生家庭编织的三大“情感幻相”;为什么你总是在关系中感到压抑、愧疚或自我怀疑?为什么你总是过度努力、渴望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些情绪反应与信念系统,是如何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塑造起来的?

三大幻相:从灵魂成长视角看原生家庭

接下来,我想先从灵魂成长的角度,谈谈每一个人在地球都将经历的旅程。

来到地球之后,我们就进入了一个由“小我意识”主导的世界,而父母正是我们接触这种意识的最初媒介。当你来到这个家庭,进入父母构建的世界观时,随之而来的,是三大幻相的挑战:

(1)丧失控制权

这种幻相会使你忘记——自己才是生命中一切事件的创造者。大多数人直到成年后,仍认为有一个更高力量(不论是神,还是掌握权力的人或组织),在塑造或操控你的命运,这种信念导致你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这种情况就是丧失了控制权。

(2)丧失一体性

随着对父母意识的认同,我们渐渐忘却了自己与源头、与万物合一的感觉。对「与万物合一」的根本了解被慢慢地从意识中过滤掉了。从小你就被鼓励去建构小我,而根据小我意识的理解,我们在本质上是彼此分离的生命个体,要为自身的存在,为食物和认同感而抗争。我们似乎被局限在肉体里,被囚禁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中,不能与别人真实而开放地交往。伴随其中的,就是分离的假像和可悲的孤独。

(3)缺乏爱

爱本是内在的自然状态——一种无条件的喜悦与平安。然而,当你进入地球后,爱的能量不再那么明显,我们开始混淆了爱和不是爱的各种能量,例如你可能把名声、财富或情感上的依赖与爱等同。这些被混淆的观念影响着你的人际关系,使你不断从外界寻找某些东西,来重新获得无条件的爱的感觉。但实际上,爱却一直蕴藏在你的内心深处。

以上三大幻相,带来的匮乏感对我们的影响,取决于父母及家庭环境的能量场。一般来说,父母的意识实际上是小我与心灵的混合物,融合了恐惧与光。他们在某些方面可能被上面提到的幻相所羁绊,但在其它方面,也可能已经超越了幻相。例如,他们或许透过体验痛苦和内在的成长,已经打开了自己的心。总之,每个父母或家庭都有他们受困于小我意识幻相的特定方式。

婴儿时期的灵魂冲突

刚出生时,我们的意识是开放的,没有明确的个人界限。因此,婴儿时期的你不懂得筛选父母的能量,完全地接收它。

但婴儿的灵魂记忆仍然残留一丝“天堂”的印象,这种纯净的意识与他周围的小我能量发生了冲突,使孩子感到极度痛苦,想要转身「回家」,有些婴儿甚至从一开始就对生命产生严重抗拒。

小孩子怎样处理这些能量冲突呢?一般的情况是,为了生存,孩子会本能地切断自己的一部分能量,隐藏一部分意识,选择顺从以适应父母的能量。因为身体柔弱,他们必须完全依赖父母,并强烈渴望父母的照顾和关爱。

从顺从到遗忘:孩子如何误解“爱”?

随着年龄增长,大多数孩子会彻底适应父母的观念,与那些自己早期还可以觉察到的灵魂能量断了连系。在生命的第一个阶段(直到青春期),他们全心投入父母的爱与期待之中,渐渐遗忘了“自己是谁”。

这会怎样影响一个孩子呢?小孩子对爱与安全的渴求无穷无尽。当他无意间感知到父母的能量中的恐惧与匮乏时,他被搞胡涂了——他体验到痛苦和被遗弃的感觉,却无法厘清这些情绪。因为在如此脆弱和敞开的状态中,想要透澈地了解这些情绪颇为不易,于是选择忽略或隐藏。

所以,孩子会带上眼罩,对“爱”产生错误的认识。为了在情感上有保障,孩子允许自己被父母的错误观念蒙蔽。因为如果不能得到无条件的爱,那么有条件的爱总比没有爱好一些吧?小孩子竭力争取自己所需要的爱和安全感,因而会把非爱的能量当成爱,例如:

・把父母对他取得好成绩的赞扬当成爱;

・把父母对他的情感需求误认为是爱。

如果父母的赞扬不是出于对孩子的真正了解,并非基于孩子的真实渴望,而是源于社会标准,那么这种赞美就成了毒药。孩子会被鼓励去按照外在的标准行事。

然而,「爱」意味着应该和孩子自己内在的标准——也就是他今生想实现的成就——连结,当注意力集中于外在成就时,孩子会误以为那就等于爱。所以,如果孩子没有去做那些正确的、符合外在标准的事情,他们就会觉得内疚。

而在成年后,这种错误认知会导致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界线何时被跨越,或哪些时候努力过头了。他们只是发现自己每时每刻都迫切地想要成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像上瘾一样地努力工作,不断向外界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父母的匮乏感,如何投射到孩子身上?

另一种对爱的误解,发生在孩子混淆了“爱”和“情感依赖”的时候。

当父母需要孩子来填补内在空洞时,孩子会误以为那是“被爱”。当孩子踏入这个洞之后,便成为替代品,填补了这个缺口。他试图提供父母内在失去的爱和支持,希望以这种方式取悦父母,以获得梦寐以求的爱。这种“服务”当然不是爱,而是一种危险的能量纠缠,不但会导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在日后出现诸多问题,也会让孩子在未来的亲密关系中,反复重演相同的问题。

许多父母在童年时缺乏无条件的爱,未曾被他们自己的父母真正接纳。痛苦与被遗弃的感觉,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内在。于是,当他们成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就有双重特点:一方面确实怀有真诚的爱,但另一方面也无意识地将孩子当成疗愈自己童年创伤的对象,试图借由与孩子的关系来补偿自己的匮乏感。孩子成了他们曾经渴望的“理想父母”的替代者,孩子必须给予他们在童年时期极度缺乏的爱。

这时,“我爱你”和“我需要你”的讯息完全交织在一起。孩子的能量不再是自己的,因为他的能量被父母的需求吸收了,而孩子却认为这种吸收很舒服!这会带来错误的安全感,导致孩子成年后,能量被人耗尽、被人拥有时,他却觉得自己被这个人深深地爱着。竭力付出的同时,他会有一种被爱、被重视的感觉。

这会让他们把情感依赖、占有与嫉妒误认为是爱,然而这些能量和爱却恰恰相反。这种可悲的失去自我,就是源于把爱和“被需要”混为一谈了。

青春期的转变:自我意识开始苏醒

一开始,我们紧紧依附在父母的模式中。但到了青春期,才开始模糊地意识到你是你自己,我们才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来思考和筛选那些能量——了解什么能量对你来说是好的、自然的?什么不是?当你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感时,会开始质疑父母对事物的观点。这种心理上的成长过程,很像从小我意识转变为心灵意识。

地球生命的自然阶段、生物与心理周期,以及季节的变换,都与灵性的自然成长阶段相互关连。而从小我意识转向心灵意识,意味着我们需要超越原生家庭的沉重能量——那些限制的、充满恐惧的能量。这不仅是每个人的生命课题,也是灵魂回归真实的必经之路。

结语:

在这一集中,我们初步揭开了原生家庭对你情感模式的深远影响。

下一集,我们将陪你一起,从“受困的孩子”走向“觉醒的灵魂”。我们将回到最初的起点——那个你从灵魂之光跃入地球之初的时刻,去理解:为何你会选择这样的家庭?又该如何穿越童年留下的幻相,温柔而坚定地,找回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