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与他人沟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我们在沟通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在阻碍我们与他人建立连结?又是什么导致了沟通的终止?
是什么导致了沟通的终止?
首先沟通意味着,当我想要告诉你某件事情,你开始倾听我的话,你可以同意或不同意。不管怎样,我们产生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然后我们进行讨论。只有当我们都看到了 这个问题的全部,而且我们对它的含义和描述都高度一致时,才能说我们已经相互理解了,这样才可以开始讨论这个问题。
但我可能会告诉你一些 你会抗拒的事情。也许我的信息是不准确的,你有抗拒的权利,因为你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这时,沟通就终止了。
这引出了第一个在沟通中遇到的屏障:沟通双方都固守着自己的个人结论。
沟通的屏障:固守个人结论
我们总是怀着个人的偏见与某种既定的观点,开始与他人沟通的。我们的心 充满着谴责、辩解、比较……头脑被各种分心之事所占据,使我们看不到真相,也无法如实地 觉察到自己的局限。这些头脑中的噪音,必然会成为阻挡 在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屏障,让沟通变得很费力。
当我们固守着自己的个人结论,并抗拒着 另一个结论,当在我和我不想听的那些观点之间树立起屏障时,阻碍就已经产生,这样的沟通 在一开始就是失败的,它是建立在矛盾,对持,分离的基础上。只会将双方推向互相指责、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和委屈……最终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完全无法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
这样必定无法实现沟通想要达成的目的:即分享彼此的想法,并一起向未知探索共同的解决之道,而并非粗暴地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然而,这正是一直在发生的事。
假如我们能处在一种 警醒而被动的状态里,以开放的心态,去完整地 了解对方的想法;对待我们暂时还无法 整合入自己信念系统的观点,我们是否可以 不接受地接受,即不臣服,也不抗拒;永远不觉得自己知道什么,也不会完全地否定或贬低自己。在这种状态中,我们才能倾听到 成见之外的东西,与对方一起看到 完整的事实,得到更好的结论,寻求更智慧、更适合大家的解决之道。
倾听的关键:消除自我重要感
对大多数人来说“倾听”都是很难的。无可否认“倾听”是一门伟大的艺术,是一种非凡的能力。但很少人想过,在沟通中我们无法做到倾听,是因为人们无时无刻 不被自我形象,和自我的重要感所分心。
回想一下在与别人的交谈过程中,你通常是以何种方式在听?是不是 透过你的企图、欲望、恐惧、焦虑和各种自我心理的滤镜在听? 是不是只听自己想听的,和跟自己有关的话题?是否在听的过程中,很想打断对方,只为了把谈话内容带到你想表达的思想和见解上。人们总是 喋喋不休地重复谈论 那些有关自己的经历、幻想、传奇和抱负,向人表达自己所拥有的、想要的 或者希望拥有的,因此对他人 几乎不曾认真倾听过。
自我重要感,导致人们 不仅几乎从不关注 他人说的话,对周遭的事物,正在发生的事 也常常表现得麻木 和视而不见,也几乎 从没有注视 或认真观察过他人。自我重要感耗损了我们大部分的能量,导致我们丧失了倾听的能力。
因此,倾听意味着,你要完全放下你的自我形象,放下你的个人结论,放下你对他人的评判。你需要调动你全部的注意力和能量,以爱 和理解为出发点 去倾听。在这种状态中,你和对方 才能达到完全的 思想交融。
沟通的屏障:不假思索的惰性
在与他人交谈过程中,由于人们很难做到 时刻保持 专注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因此常常陷入 不假思索的互动模式中。
人们一般透过复制模仿 和习惯性的复诵,从而形成 自己的思想习惯。习惯 就是一种不假思索的状态。人为什么会不假思索呢?因为深入地思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它会给你的心带来纷扰,造成内心的挣扎。思考带来的新思想 会与人们既有的习惯,思维模式 形成冲突和对立。这也是人们一旦接纳了 某种思想信念之后,就很难改变的原因。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所有人都是“固执”的,这是我们头脑的惰性造成的。
仔细地探究,无差别地检视自己的每个思想 和行为习惯,必定会造成大脑的抗拒,大脑习惯于 不断从已知进入已知,从某个习惯进入另一个习惯,大脑会抗拒放弃已知 去探索未知。
但现在当你意识到了:你过去持有的想法和习惯,都是你一点点加在自己身上的。若你已经完全意识到了你的创造者身份,你便知晓 你可以重新改变这一切!让自己从不假思索中解放!
超越语言的局限
你相信有一种沟通是在语言之外的吗?
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你感到非常强烈地想要与他人沟通的事,并无法用语言文字去完整地表达。你发现只有部分可以被描述,而其他部分则无法用语言描述。你尽力地使用所有的词汇去表达,但对方只接受了你描述的部分,而拒绝超越 或进入文字未描述的界域,沟通就终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方不知道你在谈论什么事情。甚至很多人觉得不存在不能用文字表达的事物。
人们满足于文字的解释,喜欢使用各种花哨的流行词汇,或是不求甚解、断章取义地引经据典,这样的语言往往会造成困惑和误解,它让沟通浮于文字表面、变得肤浅。
我认为当我们使用一个词时,要确保沟通双方必须在同样的认知水平、以同样强烈的程度去理解这个词语。而且一定要去体会使用这个词的说话者的用意,否则沟通就会破裂。
并且头脑必须要放下对语言的执着,不能被文字的表面意义、描述或者分析所困。要知道,文字和解释并不等于它们所指代的事物本身,那事物远大于文字。
我们的头脑必须流动、必须变得纯净,以保证你的意识能自由地运动。你若执着于文字层面,受困于你通过多年积累、培养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中,——你的思想就是你看事物的参考点,你便停在了那个点,你就无法与另一个人在另一点相遇。你们可以永无止境地讨论下去,但是两者永远不会相遇。
那问题在于,我们要如何才能沟通 那些本身不是语言文字,然而却又和文字一样真实,一样具有意义的事情呢?事实上,在沟通中文字并不是那么重要,尽管词语与含义是必需的,但是两人的思想在同时、以同样的水平和强烈程度相遇,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来到了我们要讨论的最后一点,若要不受困于 文字的描述和解释中,我们双方都需要具备:
沟通的品质
当沟通的品质不存在时,你就无法进行沟通。
其实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但我放在最后讲,是因为我认为沟通的品质存在于上面的每一点中,它是以上每一点的基石。认识这点,也会将你对前面几点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
什么是沟通的品质呢?它要求沟通双方,必须要有沟通某事的真切愿望。说话者与倾听者都必须调动起全部的注意力和热忱;在那种热忱中一定要有爱、关心、体贴和你必须去理解的态度,而不是我高高在上,对方不如我的感觉。
双方必须在沟通时到达相同的认知水平;心理也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既不接受也不拒绝,只是警醒、积极地倾听。在这样的状态下,双方的思想才可能互通,对同一件事才可能产生相同的感受,即达成共识。
如果沟通双方 没有调节到同样的状态,沟通的信息就会造成扭曲。是什么导致沟通的一方 或者双方都无法把状态 调整到一致的水平呢?
因为人们下意识地感觉到将要沟通的事,可能会使自己不安,于是产生抗拒。你停在那里是因为你感觉到你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胁。这就是通常情况下会发生的事,——害怕自我形象的瓦解。很少人会超越这点,很少人 愿意打破自己的信念、想法、结论和形象。
放下了自我形象,你就能体会到 一种自由的沟通状态。自由 意味着清空了一切。自由 是清空了记录在大脑中的侮辱、遗憾、快乐、恐惧和痛苦的重担。但我们常常是透过这些 在与人沟通,或表达自己背负的记忆,恰恰是这些记忆 形成了你的自我形象。即使这个自我形象让你倍感折磨与痛苦,你还是紧抓不放,在沟通中拼命捍卫。
自由的沟通 具有神奇的魔力,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交融,这是一种完全 完整的分享,双方的能量水平 会达到同频共振的状态,通常频率低的一方 会受到频率高的一方影响 而提升,在这样的能量空间中,沟通双方的整个身心都将彻底改变。频率较低的一方,在沟通完成后,会感觉自己能量充沛,看待事物的方式 也变得积极起来,消极的想法也一扫而空。
而能量高的一方也会进入到更高的意识水平,意识觉知也得以扩展。绝不会有能量被对方耗尽而感到疲惫的感觉,如果你在与某人沟通以后 感到虚弱、疲惫,能量场好像在漏气似的,说明你们的沟通出现了问题,有待检视。
这篇短短的文章无法为你完整揭示如何正确的沟通,暮雨只是提出一个问题,提供一个视角,让你有机会“看到”它,你可以选择 开始在你的生活中觉察和检视它。在这份觉知中,你会完善并丰富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会否定我的部分观点(我也经常在推翻自己过去的观点),这都没有关系。愿真正的沟通为你带来明晰,扫清生活中的各种阻碍和牵绊,让疗愈在充满爱和理解的沟通中得以发生!
暮雨的反省与思考:我的声音,成了她的噪音
最后我要讲一个自己的故事,是这件事 启发了我更深入地反省与思考,我们的沟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一天有个朋友向我表达她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焦虑,我不假思索地用一套灵性的观点劝慰她,比如 “要听从内在的声音…… 不要让外界的噪音淹没自己的心声……我们可以超越集体意识的束缚,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等等……”,还给她举了各种例子。
她告诉我,她其实内心知道应该怎么做,只是她周围人的想法影响了她,听多了就让她很是焦虑。在她表达完后,我又一次不假思索地对她说了一些自以为能鼓励她的话。
谈话结束后,我感到自己的能量状态很不对,整个聊天过程中,我似乎没有完全在场,没有倾注全部的注意力于当下,自己好像错过了什么…… 心里突然升起一个疑问:外界的噪音?!我的那套观点对于她来说,难道不是另一个噪音吗?
我在把自以为正确的一套观念灌输给她,我的行为不跟那些让她产生焦虑的人一样吗?她们也是在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一套经验分享给她。我的噪音也同样淹没了她的心声。
我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她在通过向我述说自己的遭遇和心境,她正试图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这个过程中,我没有认真倾听她的表达,也忘记了用一连串的提问去鼓励她更深入地探明自己内心的真实意愿。
我的不假思索和无意识,终止了整个沟通,阻碍了她进一步向内探索。我只是在向她展示和表达自己的自我形象,复诵那些听起来高尚的灵性知识。我们双方都没有从这场沟通中受益。
我们只是在用彼此的噪音,合奏出一首枯燥乏味的交响曲。然而,这正是 我们生活中的常态。